結直腸癌發病率攀升,早期篩查為何難以普及?
深圳2024年5月31日 /美通社/ -- 當前,結直腸癌已成為中國第二高發腫瘤,大多數患者發現即晚期,生存率低。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 2022 年新發病例數達 51.71 萬,死亡人數為 24 萬。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通過早期篩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惡性腫瘤,為什麼仍有許多人錯過「黃金篩查期」?
華大基因最新發佈的《 2024 年中國結直腸癌認知現狀報告》顯示,約一半的受訪者害怕腸鏡檢查過程或認為費用太高而放棄篩查,大多數人都希望有更便捷、價格更低的篩查方式。比起侵入性檢查,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更希望接受無創、無痛的腸癌篩查方式。
根據《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 2023 )》,結直腸癌篩查的推薦方法包括結腸鏡檢查和糞便基因檢測等多種方式。結腸鏡檢查是篩查「金標準」,能直接觀察並切除息肉和癌前病變,但具有侵入性,且準備流程複雜,導致患者依從性不佳。此外,腸鏡需要專業的技術、設備和醫生,主要作為高風險人群的確診方法,難以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廣泛應用。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曲波教授指出:「以往我們缺乏便捷的篩查方法,這是提高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率的主要挑戰和障礙。腸鏡作為主要的檢測手段,屬於有創檢查,許多人由於擔心喝瀉藥的不適、侵入的檢查過程而不願接受篩查。」
近年來,糞便 DNA 檢測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該技術具有無需特殊設備、無需限制飲食、無創無痛等特點,已被納入國內外腸癌篩查指南與專家共識,適合人群普查。華大基因最新調查顯示, 因其簡單便捷、價格適中、準確率高, 絕大多數人願意嘗試這一 新型檢測手段 。
華大基因副總經理朱師達表示:「腸鏡可以直接觀察到腸道內的情況,但從癌症發展的生物學角度來看,更早、更直接的證據是細胞內的分子異常變化。」大多數的結直腸癌,從正常細胞發展成癌細胞,通常需要 10-15 年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基因突變和 DNA 甲基化等分子變化,往往早於明顯的組織結構變化,比如出現息肉。
「雖然這些異常分子信號極其微小,但通過複雜、靈敏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我們能夠對其進行放大和檢測。糞便 DNA 甲基化檢測技術正是利用這種方法,檢測糞便中微量的基因變化。這種技術避免了侵入性檢查的不適,同時提高了篩查效率,適合廣泛應用。」朱師達強調。
調查方法
為更好地應對結直腸癌防控挑戰,華大基因發佈 《 2024 年中國結直腸癌認知現狀報告》, 調查 5326 名受訪者 ,覆蓋中國內地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年齡分佈在 35 至 75 歲之間,性別比例接近1:1。該 報告主要基於中國內地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並結合其同步發佈的全球調查報告( Global State of Colorectal Cancer Awareness Report)數據,全面瞭解公眾的認知程度、篩查態度及參與行為,以期為未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該調查僅針對結直腸癌及篩查相關認知水平進行匿名調研,確保受訪者隱私安全。
SOURCE BGI Genomics Co., Ltd.
分享這篇文章